文/蔡宜樺/2014 .9

E7e771536b5cee31cdfK   

 

              這篇文章試圖從「亞細亞安那其連線」2014年在關渡美術館的展覽來看,以藝術

作為武器,來呈現社會失衡斷裂點的展覽手段。

                在藝術的題材與媒材逐漸多元化的變化下,早期藝術家利用自身觀察,利用作品

表達對政治社會觀感的方式,也逐漸跨出作品本身的框架。像是畢卡索的名作格爾

尼卡Guernica,利用立體派的畫風來呈現西班牙內戰下斷垣殘壁的慘況,運用繪

畫手段來暗示現實與個人觀感。

PicassoGuernica  

                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二十世紀,同樣是對戰爭發出不平之聲,前陣子相當活耀

的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就自稱藝術恐怖份子,在公共區域塗鴉,來回應塗鴉處的

場域與時代。

Kissing-Coppers-banksy-439797_854_680  

 

 

                這兩件作品皆是利用平面繪畫來呈現個人觀感,不同的是繪畫展現的地方,畢卡索

呈現在傳統的畫布上,在美術館出現,在藝術史課本上出現,搭配說明,讓觀者了解當

時的背景故事。而Banksy遊走在公共區域隨意塗鴉與破壞公共空間的灰色地帶,讓穿梭

在城市的觀者會在不經意的狀況下,對應連結自身的經驗,去猜測畫者的想法,最後有

一套自己的解釋。

 

 

                        回到主題,「亞細亞安那其連線」[1]首先從日本出發,集結東方各大城市的藝術

家,各自呈述,卻也凝結成一股力量來共同回應當下的現實。這次2014年在關渡美術館

的展覽[2],也針對今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挑選展覽作品做回應。

 

10492041_804105566279732_7031922527574851171_n  

 

 

 

                                        根據策展人吳達坤在展冊上的說明,「AAA的創立是由後民國(Republic without

People)、西京人(Xijing Men)、新政府(The New Government of Japan)與數十位亞洲藝術家結成

同盟,堅守反核能、自由意志與人道關懷價值。並在2014年2月6日,由後民國—沒人共和

總理大臣召集了西京人與坂口恭平所成立的日本新政府在東京灣會師,宣布AAA在東京成立

,由三方代表簽署聯合公約。2014年3月8日- 4月20日占領了東京進行第一波在日本的藝術家

展示運動。同時,3月18日,由台灣年輕世代的發起抗爭運動影響到全亞洲。呼應台灣年輕

時代的抗爭,2014年5月16日,AAA決定將計畫移到台北,佔領了關渡美術館進行為期8周的

藝術展示計畫。」

 



[1] 「亞細亞安那其連線Asia Anarchy Alliance」(後簡稱AAA)基本設定以「近代/當代」的亞洲爲背景舞台,以藝術

為名提出對「亞洲」的新概念。AAA以自由思想作為信念,試圖在現今亞洲僵化的思想海平面上投入一顆小石

,藉由激起的漣漪在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當道的重重藩籬中找尋可能的突破縫隙。AAA鼓吹擁抱現實的態度,

重新撿拾起被資本社會、國家機器所捨棄的諸多信念。在AAA的架構之下,無論東京展出的40餘位藝術家或是

台灣的25位藝術家們,每位參與的藝術家作品既是單一個體亦是展出主體。這是一群亞際藝術家發起的跨國「小

運動」,一場對應於當今亞洲真實「想像」而策動的藝術實踐運動!透過作品的提問,指涉出當今亞際自身的社

會性議題。AAA的激進意識是試圖在亞洲各地策動以「在地國際主義」包圍「全球化」的實地演練,同時也是

一場由亞洲藝術界所自發自省的「內在革命」!我們盼望可為亞洲當代藝術提供一條參照的出口。 (取自官方網

站上的展覽說明)

[2]而本次AAA在關美館的展覽除了東京展參展的藝術家之外,更結合了之前在東京參展的台灣藝術家,與更多的

日籍、東南亞藝術家。包含有:陳界仁、陳擎耀、陳敬元、袁廣鳴、姚瑞中、杜珮詩、葉振宇、張立人、孫原+彭

禹、Jompet Kuswidananto、西京人(小澤剛、陳紹雄、金鴻錫)、坂口恭平等人,與來自日本的會田誠、森村泰昌

、越南的Dinh Q. Lê、韓國的Joonho Jeon、泰國的蘇圖西亞.蘇芭芭恩雅Sutthirat Supaparinya等人都在本次將加入亞細

亞安那其連線的陣容!

 

主辦單位 : 關渡美術館、Tokyo Wonder Site、就在藝術空間

官網:

//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ZGV0YWlsJkVJRD0xODYmWVk9MjAxNA==

 ---------------------------------------------

                       從這段說明可以看出策展人的企圖,模擬政治手段來操作藝術,先是利用簽屬合約

宣示聯盟的成立,讓這個展覽不在只個是在特定場域展出的聯覽,還有其組織與單位,有

其成立宗旨與組織目標,讓它像是政黨或是國際聯盟的成立,接著把展出形容成佔領行為

,像是社會運動一樣的運行,運用展覽行為來回應主題,用藝術做為武器,瞄準藝術家個

人觀感所指向的國家機器。讓作品不再是各自呈現,而是能成為一種「微型革命」,橫向

連結不同面向的藝術家們,以社會運動的姿態與力度,來向觀者宣示訴求。

10511270_804105476279741_2595043791301059371_n  

                                                                 袁廣鳴 / 佔領第561小時 / 單頻道HD高畫質錄像,5分鐘/ 2014

 

 

                           其中,袁廣鳴藝術家的作品,就以紀錄的方式,直接將太陽花學運時期,學生佔領立

法院的影像,以單線移動的運轉鏡頭,以慢速與倒轉的方式來剪接,背景音樂為國歌,讓

議場讓人聯想到教堂以及廢墟,瀰漫神聖卻又弔詭的氛圍。另一件作品,學長陳敬元也運

用同樣的議題,展出他在現場繪製的肖像(圖4)。從這兩件作品,就清楚的看到,縱使創作

角度各有不同,相同的是,藝術家的親身參與,藝術家介入現實社會的行動力,不再迂迴

諷刺,不再遠觀紀錄,而是在事件當下,實際參與事件本身,並利用現場創作作品。

7878  

                                                                                          陳敬元 / 議場裡的肖像 / 油畫、信,共13件/ 2014

 

                      而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日本,則選擇較為內斂的手法來表達立場,會田誠的「無事

紀念碑」,以發生於2011年3月的福島核災為主題,將核災發生之後,推特(Twitter)上熱

烈的轉貼訊息節錄下來,這些取樣包含名人與一般人的政治觀點或是評論,混合著拼貼

成福島核電廠被炸毀的模樣(淺藍色部分)。雖然會田誠避免摻入自己對這個事件的觀點

,但仍舊顯示出福島核災的發生,造成群眾的恐慌以及人民對政府的質疑,這件作品表

達出日本社會對權威政權的鬆動現象。

2a8a812400df8963b2e2ac0ed01b07b8  

IMAG1192  

會田誠 / 無事紀念碑 / 合板、紙、壓克力、木拼板 / 2012

 

 

                       另一位日本藝術家照屋勇賢的作品,沖繩出身的他,利用沖繩美軍基地的擴張與

當地居民的抗爭的新聞報紙,在上面割出英文標語 :「is about you / is about me」,將當

地的議題傳達給亞洲的其他國家。

 

IMAG1940  

照屋勇賢

 

 

                 我將這件作品與電影「反安保:藝術之戰[1]做對應,根據紀錄片內容,當

時的那波社會運動,主要是針對簽署安保條約的反動,而藝術家們也將自身參與

的經驗轉化成作品,這一批在當時無法發表的作品(市場因素考量以及禁忌題材)

藉由五十年後的紀錄片來呈現。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半個世紀,除本島以

外,沖繩亦有多處大範圍的美軍基地。國與國之間條文的簽署,如標語一般生硬

,實際受影響的當地居民,卻無法參與意見,抗爭在簽屬前開始,到現在仍在

續。關於土地的議題,並不陌生。各地都有類似的事件在發生,這或許不是國家

與歷史的問題,而變成當代的共通問題。

 



[1]  反安保:藝術之戰ANPO: Art X War

 33  

  影片類型:紀錄片

  導演琳達賀倫
 
演員  會田誠、中村宏、橫尾忠則、濱谷浩等
 
出品  美國/2010
 
發行  天馬行空

      《反安保:藝術之戰》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日美安保條約」對日本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

。其中,又以日本藝術家起身抗議簽訂安保條約為主軸,回顧這段反安保運動的壯烈歷史。當時參與

這場熱血起義的有畫家、平面設計、攝影師、與影像創作者等三十位藝術家。他們憑著共同的人文關

注與反思,一起見證了這場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在他們的創作中,藝術成了社會改革的方

法、對民主的追求,與公民責任的實踐。可說是充分發揮了美學在現代社會的反抗功能,諷刺政治的

醜惡、虛偽,揭露當時籠罩在冷戰陰影下的日美關係。導演琳達賀倫(Linda Hoaglund)在事件發生

後的50年拍攝此紀錄片,再現當時藝術創作的精神,手法上並沒有顯著的作者主觀介入——所有訪談

過程中不提問,也不與受訪者互動。

------------------------------

 

                表面看來,政治與藝術關係不大,但被政治影響的各種社會情況,卻是創作的一

大催化劑。從反核與反安保,這兩波日本近代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來看,藝術家所記錄

的也許只是當時代的一小切片,但卻能反映出整個時代一群人的大略觀感。

                 而AAA所展現的,便是藉由多位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作品,來宣示群眾對於不同議

題的反動情緒,縱使題材不同,但透過集結與展覽方式,讓作品展現出另一種力道,

能夠針對社會政治問題,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採用不同的手法,更是利用藝術的手法

來傳播、來戰鬥。

arrow
arrow

    annt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