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跟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關,從個人經驗出發,進而談及不同層面

的問題,而性別對於創作也會有不同風格的展現,近代以來女性作為藝術家的比例逐

漸提高,女性藝術家不一定會以性別為議題,但作品總會自然流露出陰性特質,相對

柔軟敏感的一面。此篇的重點並非著重在性別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而是在於女性藝

術家更多時候,往往就以個人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出發點,並以自身的性別所擁有的

為細膩敏感的手法來呈現作品。以Kiki Smith為例子,談論個人生命經驗對她的創作的

影響。

 

-1 女性藝術初期為性別權力議題

 

      女性藝術思潮的發展已經有一段時間,一開始的切入點在於性別議題,長久以來

女性處於輔佐家庭的角色,要在這個長期以男性作為歷史發展主角的觀念裡解放出來

,所以初期發展著重在權力上男女的差異。女體在西方藝術發展裡,常常是慾望的載

體,作為一種被觀看的對象物,象徵著心理面的渴望。十九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逐

漸開放,兩性平權的推動,女性不再只是依附於家庭之下,女性對於社會與政治,

擁有自己的角度與權力,女性主義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

 

    「二十世紀中葉之後,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女性藝術家充沛的養分,她們

以批判的角度,試圖改變社會中的各種權力結構。六零年代末期,女性主義藝術運動

,將探討女性的性∕別認同的身體意象,作為最主要的主題,她們用不同的方式描繪

身體,反省著長久以來,由凝視所形成的主流視覺文化。有些藝術家探討的是過去的

女性形象,以諧擬的方式進行批判,也有一些是試圖自己的身體創作,抗拒男性視線

的佔有」[1]。在這段中談到女性藝術中期以身體藝術作為發展重點,對抗長期以來女

性在歷史發展中弱勢的地位,用藝術做為回應的手段。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茱蒂・芝加

(Judy Chicago,1939- )與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1954- ),這兩位藝術家分別用不同

的方式回應女性在歷史上的定位,前者在作品《晚宴》(The Dinner Party,1974-79)中利

用立體裝置,在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餐桌上,放上三十九個女性的陰部的瓷盤,這件作

品很直白的呈現女性象徵,並放在餐桌上,表達女性在歷史定位上的被消費,更激烈

的說,被食用的歷史角色。後者則利用自拍與扮裝的方式,重現女人在文化結構中,

女性形象的既定映像,女性在男性視線裡所扮演的被慾望的角色,女性並不只是一個

生命體,而是神化成為一種美的象徵,辛蒂・雪曼想讓觀者重新去思考,女性真實的

樣貌是在這些裝扮之下,所看不見的部分。

 

      在當時的時代裡,以女性權力為主題的藝術較為容易被看見,也是初期發展的重點

,這個時期藝術家本身的個人經驗,還未成為女性主義發展的課題,但在之後的持續

發展,兩性平權的社會政治狀態,較為穩定,開始有越來越多不同面向的女性議題的

貌呈現出來,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驗也逐漸影響女性藝術,就在這個女性主義日益茁壯

的時期,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開啟了她的創作生涯。

 

    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2]是美國重要的當代女性藝術家,其作品遊走於感性與

科學、身體與精神、視覺與觸覺之間,具有一種難以被定義與歸納的特質。她最常處理

的題材是人的身體,而貫穿於此的主要命題,則是跨越各種邊界。史密斯藉由對媒材的

深入探索,創造了一種屬於女性的形態學,其獨特的創作語法,為我們開拓了另外一種

閱讀女性身體的角度。[3]

 

     Smith對於當代女性藝術的重要性在於,她把她的生命經驗納進她的藝術創作裡,並將

她的生命經驗拉近普遍的身體經驗,關注社會議題,把身而為人存在於這個時代這個世

中,特別是女人,普遍所擁有的生命經驗,用藝術的角度來述說。而她的生命經驗則

和家庭生活非常有關,女性做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作為一個在社會上的女性角色,在一

個家庭中的角色,這些不同的角色定位,對於一個女性藝術家而言,其中的取捨、平衡

與體會會深深影響女性藝術家的創作,而這些影響便是本篇要談論的重點。

 

-2  KIKI SMITH的創作歷程

 

    1954年1月18日,smith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Nurember),母親是歌劇演員珍・史密斯

(Jane Smith),父親是雕塑家東尼・史密斯(Tony Smith)祖父以聖壇雕塑為業,在smith的雙

胞胎姊妹碧翠絲(Beatrice)西頓(Seton)出生後,全家搬到美國定居。Smith在十八歲之前,

與父親一同工作,參與父親藝術作品的製作,這段經驗為Smith的創作扎根,同樣在父親工

作室裡工作的助手理查・塔特爾(Richard Tuttle),他使用紙與織品創作抽象作品,也帶給

她不少影響。她的創作領域非常廣泛,包括雕塑、繪畫、版畫、裝置、影像作品。在立體

的作品中所使用的創作媒材也非常多元,包括手工紙、蜜蠟、布、毛髮、青銅等。雖然媒

材多變,但大部分作品的命題都是人的身體,以一種自傳性的方式,呈現身體存在。[4]

 

       初期的作品,主題環繞在器官與死亡,將一些平常無法輕易看見的器官,像是子宮

、心臟或是消化系統,以一種破碎脆弱的模樣呈現。她常將自己比喻成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將破碎的身體部分重新組合,以怪異的方式拯救死者。科學怪人在她的眼裡

,成為當代人類身體的寓言: 器官移植的科學技術,使人們得以擁有合成的身體,也許腎

臟是來自於兄弟姊妹,眼角膜是某位不知名的陌生人所捐贈。在移植的手術發展之前,人

們通常認為身體是保護著他們的堡壘,是他們立足於世的證明,但是現實與此漸漸地背離

了。[5] 從這段述敘可以了解,smith對於身體的存在是悲觀的,每個人的身體不會是永恆

且堅不可摧,而是逐漸接近毀壞,只能利用科學的方式,試圖維持完整的狀態。她將這些

官單獨呈現在觀者面前,試圖讓觀者重新思考,這些不具名的器官可能來自任何人,也

在每個人的身體中運作,它們不會發生聲響,但一刻都沒有停止運轉,而這些器官也將會

毀壞如展出的作品一般,身體會毀壞消失,能夠留存的又是什麼?

 

      這些作品的命題,深受她的成長歷程與家庭背景影響。她曾在訪談中說 : 「我成長於

一個充滿疾病的家庭,從小便對身體格外關注。加上,以肉體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也是天

主教的傳統,於是身為教徒的我認為,透過身體來闡續我們的生活狀態,是很合適的方式

。」[6] 從小受宗教的影響再加上父親晚年與病痛共處近二十年,smith對於身體的存在,

擁有許多深刻體會。1987年的作品《Second Choice(第二選擇)》(圖1),一堆看似器官又像

生物體的物件擺在籃子中,任人挑選,身體內的器官好像隨時需要跟換,生命的存在就構

築在這不穩定的身體上。

 

artwork_images_119346_488665_kiki-smith   

*(圖1) Kik Smith , Second Choice ,1987 , 陶 , 15*61*28 cm

 

   19801226日,父親東尼・史密斯過世, smith曾說 : 「我父親過世後幾年,我的創

作主要都與死亡有關。」[7] 198885日,妹妹翠斯・史密斯(BeatriceSmith)死於愛滋,

這個時期的smith受父親與妹妹去世的影響,當年發表的作品《未命名(Untitled,1987-1990)

(2),有十二個玻璃罐擺放在台座上,並將這些玻璃罐用體液來命名 : 血液、眼淚、精液

、唾液、油、乳汁、汗水、黏液、尿液、腹瀉、嘔吐。  

CRI_211658  

   *(圖2) Kik Smith , Untitled ,1987-1990 , 玻璃罐

  

   「自1981 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公布首例之後,愛滋病迅速蔓延,成為許多人的夢靨。在愛

滋病氾濫的時代,體液是一種恐懼的來源,雖然這些玻璃罐都是空的,但是當他們被公開陳

列時,這些罐子象徵性的裝滿這些體液以及觀者的想像,在觀看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日常生

活,對身體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投射其中,同時也會喚起對於疾病或是死亡的恐懼。」[8] 從這

段敘述可以了解,當時的情況跟前幾年SARS爆發的時候相同,一種前所未見的疾病被發現,

大眾在對疾病不多了解的情況下,只知道愛滋病的傳染源為體液,所以加強防範與他人的碰

,也擔心自己與家人會在未知的情況下被傳染,人與人的關係變為更為疏離,隨時隨地處

於一種莫名的恐懼中,smith的姐妹就死於這種令人懼怕的疾病,雖然smith用一種較為理性科

學的文件方式來呈現,但仍可以引起觀者恐懼的情緒。

 

 

-3  KIKI SMITH對於身體

 

「我想,我並不是故意選擇身體作為主題,而是因為,這是一個我們都共有的形式,每個

人與身體之間,皆各自擁有真摯的經驗。」─ kiki smith(1990)[9]

   

         後期Smith的作品,不再是只關注在體內的器官,而是改變為呈現整個人體,同樣以個

人經驗為出發,但為了試圖拉近於眾人的普世經驗,在1988年至1992年間,製作了許多人體

雕塑,大多以未命名為標題,並且將肖像的臉部處理得十分模糊,就是不想讓觀者對作品有

特定的想像。就如她在訪談中提到的 : 「一開始,我很不願意製作人體的外型,因為外型與

特定的人格有關,我只想要談論普遍的身體經驗,而不是特定的人的特性。但是,一但有了

皮膚,就會產生個人的特徵。相較之下,肝臟就是匿名的了。」[10] Smith雖然不願意讓觀

從作品中看出特定的人格,但仍讓作品中的人體充滿情緒,可以看出性別與姿態。1992年的

代表作《童話》(Tale)(圖3),她在一個公共空間展出一個趴跪在地上的裸女,而從屁股拉出

一條看似排泄物的尾巴。「她把女性的身體描述為反抗和超越性的,她的女性都拒絕西方雕

塑中美好的姿態,通常都在公眾場合中做出極為私密的動作,這些都是有性別的人,而不是

讓人挑逗的物體,也都極為內向,對於人的生理功能具有的使人震驚的力量毫無意識。」[11]

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smith對於作品的處理,有著柔和的反抗力量,她把一般認為隱私的行

為擺在展場裡,毫不遮掩,她讓觀者覺得尷尬,推翻我們對裸女完美漂亮的既定印象,讓觀

者藉由正大光明的觀看,去接受這些令人覺得汙穢的排泄物,確實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裡,

並且是為了身體良好運作的重要部分。

 

Tale_001   

*(圖3) Kik Smith , tale , 1992 , 蠟、顏料、紙

   

     Smith對於身體的再現,不在像之前那樣支離破碎,充滿死亡意味,而是完整的身體,但

是仍讓作品的人體一樣充滿悲傷低落的情緒。

 

 

-4 小結--個人生經驗對女性藝術家的影響

 

       回歸標題,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跟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關,從個人經驗出發,進而談及不同

層面的問題。而性別分界的影響演變到現在,不在只是權力上,而是改變了自主意識,每個

人的對自己的性別認知也改變了藝術創作。

 

       smith的時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兩性平權,男女性的差別不在專注在權力上,而是強調

每個人的自主意識,男性有屬於男性的創作語彙,而女性也會有屬於女性的創作語彙。女性

藝術家在創作的同時,會加強運用與生俱來的陰性氣質手法,關注的主題也不在社會大環境

,而拉近在個人情緒,對身體與生命的感受,關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找出普羅大眾會有的

共同感受,並放大轉化呈現。

 
 
 
 
 
 
 


[1] 取自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作品中之女性身體研究,江致潔碩士論文p10

[2] 本篇之後將不在標明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全名,僅以smith稱之。

[3] 取自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作品中之女性身體研究,江致潔碩士論文p2

[4]取自Siri Engberg ,”Introduction : Making Things,”in Kiki Smith : A Gathering. 1980 – 2005.

(Minneapolis: Walker Art Center,2006),p20.

[5]取自卡羅・麥考密克(Carlo McCormick)與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訪談,載於當代藝術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網站:http://www.jca-online.com/ksmith.html

[6] Yasmil Raymond Ventura and Max Andrews, “Chronology,” in Kiki Smith : A Gathering. 1980 - 2005,ed. Siri Engberg (Minneapolis: Walker Art Center,2006), p59.

[7] Yasmil Raymond Ventura and Max Andrews, op. cit. p61-62.

[8] 取自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作品中之女性身體研究,江致潔碩士論文p15

[9] Robin Winters, ”An Interview with Kiki Smith,” in Paolo Colombo, Kiki Smith.(Amsterdam: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Hague: Sdu Publishers, 1990),p132.

[10]取自卡羅・麥考密克(Carlo McCormick)與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訪談,載於當代藝術期刊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網站:http://www.jca-online.com/ksmith.html

[11] 取自《不在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訪談錄》,廖雯/著,p.112

arrow
arrow

    annt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