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在2012-2013年間去沖繩當交換生,其中學習的最多的便是日本藝術家的

工匠精神,我的兩位主修老師之一上條文穗,專精木雕與赤燒陶,更將素燒搭配就地蓋

窯的方式,將テラコッタ(義大利原文為terracotta,在本文中翻成赤燒陶)這一項技法,

經過長期的研發與專研,提高層次成為他個人的創作風格。我便以這段時間的觀察與自

己的實際操作,整理研究成為這篇文章。

222  上條文穗/ / 赤燒陶 / 200×500×90cm / 2011

 

名詞解釋赤燒陶

 

_MG_7512  

沖繩當地傳統房屋的屋頂特色,便是用瓦片堆砌而成,並搭配石獅(大部分皆是塑燒成型)

 

 

      文中的赤燒陶,指的是陶瓦(義大利原文為terracotta,在本文中翻成赤燒陶),意思為燒過的

土,又稱「素燒」,陶器的一種燒製方式,以黏土作為主要材料,直接取自大地的泥土,捏製

成型風乾,並不再添加釉藥,透過柴火煉燒完成,溫度約為800-1000之間,燒成後的顏色,

因取材成分不同略有差別,大部分偏紅。傳統上,會保留泥土燒過後的多氣孔特性,並常被運

用在許多器物上、水道、屋瓦還有建築工程的外部裝飾,雕像的運用則有秦始皇兵馬俑。[1]

 

 

 

材質特性

 

 

 

      陶瓷燒製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的古文化中,都有漫長歷史脈絡,隨著時代的演進,技術的

進步,陶器之外也有瓷器,再加上釉料,根據用途差異而有不同選擇的材質選擇。而文中所關

注的素燒陶並搭配就地蓋窯的方式,則是常用來製作建築的配件材料,像是瓦片與地磚,由於

需要大量的相同素材,便利用壓模來重複製作,在過去更是在附近蓋窯來減少因為搬運過程而

損壞的數量,現在則是演變成工廠來製作。

 

      但這種就地取材的特性,便是上條老師選擇這項材質來創作的主要原因,搭配當地的

泥土,並依據作品的大小來蓋窯燒製,因為素燒而自然產生的顏色,最能展現這塊土地的生命

力。

 

 

素燒陶的達人上條文穗

 接著來介紹素燒陶的達人上條文穗

IMAG3067   左一為上條老師

 

sculpture_kamijo_work03_thumb  

川-望郷の詩-

90
×425×40 2008

 
 
 
 
                  上條老師出生於日本的長野縣,那個縣就像是台灣的台東那樣,是一個擁有
 
大山與溫泉的縣市,整個縣大部分都是森林,當中也有大都市,但須了解的是長野
 
沖繩就像是日本的兩個極端,前者藏身於山中,後者為狹長型的海島。根據老師
 
自己的敘述,一開始前往沖繩任教時,觀察當地的風土民情,尋找可以用來創作的
 
材質,他發現沖繩的乾燥氣候,讓素燒陶呈現漂亮的土紅色,便持續研究素燒陶並
 
搭配就地蓋窯的技術,來製作大作品卻讓陶磚不會裂開。製作的細節部分會在下一
 
段詳述,但從製作工法與材料的取得,皆再再的呈現沖繩土地的文化語彙,經過數
 
十年的發展與改良下,成為老師的作品風格,也是沖繩藝術大學雕塑系所的特別課
 
綱之一。
 
 

【大型赤燒陶作品的製作方法

 _MG_4546  _MG_4547  

_MG_4540  

1-      泥料準備 :

     泥料的組合與配置,上條老師有他自己的一套配方。有赤土黑土磚粉

與熟料,泥土皆取於當地。在課程中,從材料的生成,學生皆須從頭開始製造

,其中磚粉是將上學期課程所燒過的素燒陶打碎而成,赤土也需加水用紗網過

濾,黑土與熟料由於較難靠自己製作才使用採買來的。按照比例混合之後進鍊

土機完成每段六公斤的泥料。

 

2-    捏製成型 :

 

      泥料完成之後便是作品製作這項重要工程的開始,這項工程細節繁複並且

花費很長的時間與龐大的勞動力歷程。首先由於赤燒陶搭配就地蓋窯的作品特

色,便是巨大與質樸,所以老師們總是鼓勵學生製作大作品,而大作品的結構

就顯得相當重要,要像蓋房子一樣仔細分析空間結構,預想所有之後可能會發

現的問題,上條老師也跟我們分享這項技術容易失敗的細節,並替所有學生的

草圖檢查,要讓作品的結構堅固,先改正草圖的結構,最後才開始依照草圖製

作。而作品的每一面,都需擁有泥牆能夠撐住作品本身的力量,並要製作夠強

韌的底板,基本上作品的底部泥牆要比較厚實,隨著高度縮減寬度,並要留有

氣孔,才不會讓作品的內部與外部乾燥程度落差太大,而產生龜裂的情況,燒

製時也能讓火流進入,內外都能循環,才不會爆炸。泥磚的製作也需拍緊紮實

,才不會容易發生爆炸。

1377478_10200248387366511_409199050_n  

_MG_8209  

泥牆砌磚的概念來自於沖繩的古城牆,就地 取材,依照造型大小分類,由大而小堆砌。

 

3-    自然陰乾 :

 

    這個階段很容易疏忽馬虎,常因為日程緊迫或是天氣濕冷而影響乾燥程度。但

   這個陰乾的過程非常重要,通常要讓它自然乾燥,按照作品留有的氣孔洞口來讓空

   氣對流乾燥,由於泥牆厚實,所以外層容易先乾燥,內部卻還非常濕,也常有因為

   沒有壓緊,或是另外再修整,而有在乾燥過程中剝落或是裂開的情況。在乾燥前期

   會搭棚子讓作品不要乾燥的太快,而產生內外不平均的情況。後期等乾燥情況穩定

   後,並沒有產生嚴重的龜裂的情況下,會放除濕機來加速乾燥。

 

 _MG_8887  

4-      蓋窯燒製 :

 

        等作品乾燥完成之後,就開始排窯燒製,依照參與人的作品大小高度分類,盡

    量讓高度差不多的作品一起燒製,才不會造成窯中的溫度落差太大並無法對流,也

    要考慮窯的大小與高度。由於燒完之後木板底座會燒掉,所以必須在作品的落地處

    放等高的磚,並考慮作品重心。

 

        對於蓋窯老師有他自己一套的規則。從裡面到外圍來看,最裡面是作品,接著

    是防火板,由於底層會有火口,不能讓火口直對作品,否則燒完顏色會部分焦黑。

    窯牆的部分,一層實心一層空心,這層空氣柱能保溫也能對流讓溫度平均,並且在

    窯的前後皆留有煙囪的導口,煙要能順利排出,溫度才不會升不上去。從下往上來

    說,最底層是磚粉與乾沙,能隔熱也不會沾黏。第一層需在窯的四面皆有火口,最

    前方的火口最大,主要是因為燒製前半段的材料為柴,要燒柴兩天,燻乾作品。另

    外三面都是留瓦斯火口,必須按照窯的大小來平均分配,最後加溫的時候再放。中

    間部分皆是實心空心層層加疊,其中會留四個溫度計口,分別在窯的前後與上下,

    好監控溫度。窯的高度要比作品的最高點至少再高五公分,最上面就是放置有防火

    棉的屋頂蓋著。

 

 _MG_8534  

                              柴燒期需兩三天,不需要24小時,只需要燒七八個小時,燒完之後把火口蓋

    上,讓他慢慢降溫。一方面可以測試窯燒的情況,像是煙能不能順利排出去,窯內 

    溫度能不能平均。一方面也燻乾作品,溫度大概控制在一兩百度便足夠了。柴燒期

    過後,便是燒瓦斯,要連續燒24小時,好順利升高溫度,每小時都需記錄溫度,

    一開始溫度會上升的較快,大約一小時五十度左右,窯溫也需要慢慢燒上去,溫度

    線要像是丘陵一樣,不要直線上升,要慢慢爬坡一段再微降,再繼續爬升。最後階

    段溫度會比較難上升,要加壓瓦斯的匯出量。等到四個溫度計皆到達一千度左右,

    恆溫兩小時,就關閉瓦斯,封住火口,讓溫度慢慢降下來再拆除。

 555  

 

 

5-      修整與呈現:

 

      作品燒完之後就算完成了,並不會做太大程度的修整,否則就破壞了

赤燒陶的材質性。老師針對作品留下的氣孔修補,除了燒製原先預備好要

補洞的陶片,也會在裂縫處鑲上不同材質的石塊,好突顯材質組合的各種

特性。由於沒有另外上釉,也會清洗掉部分殘留的粉層,或是另外上漆。

這個階段有許多不同方式可以自由開發組合。

IMAG1017  

上條老師的作品,會在裂縫組鑲上磚塊或是石塊,以突顯材質性。

 

赤燒陶作品與自然的結合

 

                在參與赤燒陶的課程之後,我才真正了解上條老師作品的價值,赤燒陶所展現的泥土的力

量,它雖比一般作品龐大且沉重,但在自然環境中,它就像座小山,像一個小生命體,有它自

己的出身、生長的脈絡並混合著創作者勞動的痕跡。它就來自這塊土地,它不爭奇鬥艷,簡單

質樸,靜靜地待著,待在土地上、待在山裡、待在雲下。像是與我們呼吸著相同的空氣。這些

特性是老師赤燒陶作品的特點,也是我愛上這種材質的地方。

 
 


[1] 維基百科中的陶瓦與テラコッ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7%93%A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t225 的頭像
    annt225

    TSAI

    annt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